海市蜃楼文言文

24阅读模式

1.海市蜃楼

尝(曾经)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①”,初未之信(宾语前置)。庚寅②季春(春末),余避寇(于)海滨(省略句,状语后置)。一日饭午,家僮走(跑)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奇怪)。”余骇(惊讶)而出,会(恰逢)颖川主人③走使④邀余。既至,相携(互相搀扶)登聚远⑤楼东望。第(只)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层层相联)如叠巘⑥,列(排列)如崪岫⑦,隐见不常。移时(过了一些时候),城郭、台榭⑧,骤变欻⑨起,如众大之区⑩,数十万家,鱼鳞相比(排列)。中有浮图⑩老子⑾之宫,三门⑿嵯峨(高高在上),钟鼓楼翼(像翅膀一样)其左右,檐牙历历(清楚的样子),极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有的)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陶制容器)之器,诡异万千。曰近晡⒃,冉冉(慢慢地)漫灭。向(刚才)之有者安在(“在安”)?而海自若也!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宋·林景熙《霁山先生集》)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注释]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①海旁蜃气象楼台:即海市蜃楼。②庚寅:指“庚寅”这一年。③主人:此指友人。④走使:派使者。⑤远:高。⑥叠巘(yǎn):重叠的山峦。⑦崪(zú)岫(xiù):耸立的高峰。⑧榭(xiè色):建在高台上的敞屋。⑨欻(xū):突然。⑩众大之区:广大的地域。⑾浮图:佛塔。⑿老子:李耳,相传为道教之祖师。⒀三门:庙门。⒁极:达到。⒂晡(bū):即晡时,相当于午后3时至5时。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思考与练习]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1.解释: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①骇 ②会 ③移时 ④比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⑤历历 ⑥或 ⑦向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2.翻译: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① 初未之信文章源自微懂百科-https://www.dtdtd.com/21179.html

②隐见不常

② 钟鼓楼翼其左右

④冉冉漫灭

【参考译文】

曾经读《汉书·天文志》,上面记着“海旁蜃气像楼台”,当初我不相信这事。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说:“海中忽然涌现几座山,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乡里父老看了都认为太怪。”我也惊奇地出去看。恰逢陈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我们相扶着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高高矗立的“奇峰”,层层相连的重叠的“山峰”,紧密相连着高峻险要的“山峰”,忽隐忽现。过了一些时候,城郭台榭一下子出现了,就像人口稠密、建筑宏伟的地区,像几十万户人家鱼鳞般紧靠着。当中有佛寺、道观,三座门高高在上,钟鼓楼像两翅坐落在寺观左右,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就是充分发挥公输般的高度技巧,也不能超过它。又过了一会儿,有像人站着的,有像兽散去的,有的排列得像旌旗上的饰物,瓮盎之类的器皿,怪异繁多。快黄昏时,才慢慢地消失。刚才所有一切在哪里呢?大海还是原来那样!

【参考答案】

1.①惊讶②适逢③不多时④排列⑤清楚的样子⑥有的⑦早先

2.①早先不相信有这事;②忽隐忽现不固定;③钟楼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列在它的左右两边;

④慢慢地消失。

2.陈亢问于伯鱼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回答)曰:“未也。尝独立(独自站着),鲤趋(小步快走)而过庭。曰:‘学《诗》②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没有用来......)言③。’鲤退(回去后)而学《诗》。他日(往后有一天),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这)二者。”陈亢退而喜日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疏远)其子也。”

(选自《论语·季氏》)

[注释]

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②诗:指《诗经》。③无以言:没什么用来谈论的。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

①对______

②退______

2.翻译:

①无以立____________;

②闻斯二者_____________;

③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亦有异闻乎?”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

A.你在老师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吗?

B.作为儿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吧?

C.你也听到奇异的新闻吗?

D.你近来得到什么新的消息吗?

4.理解:

“尝独立”前省略了主语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陈亢问于伯鱼说:“你从老师那里有没有得到特别的教导?”伯鱼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我恭敬地轻步走过。他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你就没有话可说。’我于是退下来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恭敬地轻步走过。他问我:‘你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无法立足于社会。’我于是又退下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我单独听到的就是这两次。”陈亢退下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而得到三个回答,知道了学诗和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又还知道了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不特别亲近。”

【参考答案】

1.①回答②回去后

2.①没什么用来立身处事出有的;②听到这两件事;③又听说君子对儿子采取疏远的态度。

3.A

4.孔子。

3.郭琇面劾权臣

康熙间,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瑞卿名琇。当明珠②柄(掌管)政时,行为专恣(放纵),朝野多侧目(斜着眼看,敢怒不敢言)。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恶行),列入弹章(弹劾的奏章)上之④。旋(不久)复袖草疏(草拟的奏章),乘车至明邸(官家住宅),踵门⑤投刺⑥。明以其素(向来)倔强,来谒(拜见)不易,肃(整理)冠带迎之。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一会儿),故频频作引(拉)袖状。明喜问曰:“御史⑦公近来兴致不浅,岂(难道)亦有寿诗见(我)赐(赐见,宾语前置)乎?”郭日:“否、否。”探袖出视,乃一弹章。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连引(举)巨觥⑧狂吸之,疾(快)趋而出,座客大骇愕。未几(不久)而廷讯明珠之旨下(下达)矣。

(选自近代·徐珂《清稗类钞》)

[注释]

①山左:指山东。②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③胪(1ú)举:列举。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送给皇上。⑤踵门:亲自上门。⑥投刺:递上名片。⑦御史:指郭琇,时任左都御史。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柄_______②恣_______③邸_______④以_______

⑤易_______⑥肃_______⑦见_______⑧探_______⑨旨_______

2.翻译:

①朝野多侧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旋复袖草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频频作引袖状________

【参考译文】

康熙年间,山东的名臣,除了李之芳、董讷,就属郭瑞卿最为刚正了。郭瑞卿名琇。当明珠(好像姓爱新觉罗)执政时(那时明珠是宰相),明珠十分专横,满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郭瑞卿为人刚直不阿,曾经在明珠的生日宴会时(前),一一列举他的恶行,并列入弹劾明珠的奏章之上。然后放入自己的袖子里(古人袖子宽大),坐着马车来到明珠家赴宴,他亲自上门递上名片(古人当官递名片者多为家丁)。明珠知道郭瑞卿向来性格倔强,亲自拜见实属不易,于)整理衣冠亲自迎接。郭瑞卿入座后,长久的拱手作揖而不把手松开,在坐到位子上时,故意频频的用手指着自己的袖子(暗示袖子里有好东西)。明珠见状大喜说道:"御史公(指郭瑞卿)近来兴致不浅啊,这次有道喜的寿诗可以赐教吗?"郭瑞卿说:"没有,没有。"然后郭瑞卿把手伸入衣袖拿出东西来给大家看,原来是一封奏章。明珠拿过来还没读完,郭瑞卿突然拍案而起说道:"(我)郭琇无礼了,竟然要弹劾老朋友,应该受罚。"然后举起大酒杯连喝数杯,完后疾步离开,参加明珠生日宴会的满堂宾客都因郭瑞卿的大胆举动十分吃惊。后来没过几天,朝廷罢明珠的官的圣旨就下来了。

【参考答案】

1.①同“秉”,掌管②放纵③官家住宅④认为⑤轻视⑥整⑦我⑧伸⑨皇帝的命令

2.①朝廷内外多敢怒不敢言;

②一会儿又在袖子里藏了草拟的奏章;

② 故意一再装出拉袖子的样子。

4.晏殊诚实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少年)时,张文节荐(推荐)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召至阙下②。适值(恰逢)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请求)别(另外)命题。”上极爱其不隐(隐瞒)。

后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游玩休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兄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⑩晏殊,执政莫知所因(什么原因),次日复进⑾,上谕(告诉)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⑿,唯殊杜门(关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已经)受命。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⒀,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只)以贫无可为之具(备办);臣若有钱亦须⒁往,但(只)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赞扬)其诚实。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②阙(què)下:此指朝廷。阙,宫门处的望楼。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④赋:此指诗词。⑤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⑥燕:同“宴”。⑦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⑧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⑨肆:店铺。⑩除:授官。⑾复进:再次请示(皇上)。⑿弥日继夕:日以继夜。⒀质野:朴实。⒁须:会。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隐_______②胜_______③昆_______④谕_______

⑤杜_______⑥既_______⑦但_______

2.选择

①上文“便令公就试”中的“就”,解释为_______

(A)前往 (B)马上 (C)就要 (D)一定。

②“乞别命题”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_

(A)不要再命别的题目;

(B)讨一个好题目;

(c)请另外命一个题目;

(D)请另外命令(他人)出颢。

3.翻译:

①执政莫知所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直以贫无可为之具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益嘉其诚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

晏殊的诚实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晏殊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时,张文节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京城,正赶上殿试进士,就叫晏殊也参加考试。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赋,草稿还在,请求另外命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坦诚。

在史馆任职时,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容许百官臣僚挑选游览胜地进行宴饮,当时在馆阁供职的士大夫们纷纷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地方。晏殊当时非常贫寒,不能出门游玩宴饮,便独自呆在家里,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朝廷挑选东宫官员,,忽然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给晏殊的御批。执政大臣都不知其原因,第二天入见皇上核实,皇上告诉他们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没有不游玩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的,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一起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适合做东宫官。”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回答质朴无华,他说:“臣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罢了。”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

【参考答案】

1.①隐瞒②好地方③兄④告诉⑤关上⑥已经⑦只

2.①(A)②(C)

3.①有关官吏不知道什么原因(要授官给晏殊);②仅仅因为贫困没什么钱财可以用来作备办的;③皇上更加赞扬他的诚实。

4.①考试时“乞别命题”;②告诉皇上若有钱也想游乐的。

5.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正逢)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积极抗灾救灾),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救济),复(又)劝邑(县)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给人吃)之。尽封积粟(囤积粮食)之家,责(要求)其平粜②,有讼(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拜见),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瞪大眼睛)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陈说请求)?”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害怕)之,而贫民赖(依靠)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

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赈 ②复 ③邑

④讼 ⑤谒 ⑥瞋目

⑦陈 ⑧乞

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

(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

①值岁连歉 ;

②一时豪富咸惮之

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参考译文】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参考答案】

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2.(A)

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6.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代词,他)。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你)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给)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拿)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代,这件事),甚惊,曰:“吾本谓(认为)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⑧不悉(了解)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diàn):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zhàng)物:多余的东西。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卿 ②举 ③谓

④对 ⑤悉

2.上文有三个“之”,请依次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A) (B) (C)

3.“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可以一条跟我的相比吗?

B.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

C.可以让我拿一条吗?

D.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4.翻译:

既无余席

5.理解:

①上文有“恭无言”,请问王恭为什么没话可说?请用原文句子

②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典即在上文,这个成语的意思

【参考译文】

王恭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拿一张给我吗?”王恭没有回答。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本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参考答案】

1.①您;对人亲热的称呼②拿③认为④回答⑤了解

2.(A)王恭(B)王大(C)这件事

3.B

4.已经没有多余的坐席。

5.①既无余席;②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条件不好。

7.韩云门娶盲女

项城①韩云门,名堳(méi),聘②戚氏女。未几,两目失明。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③器,而配(许配)以盲女(状语后置),非偶(配偶)也。欲毁婚而终(使......终老)女子于家。韩之父母将许(答应)之,云门毅然(坚决的样子)不可,如(按照)礼迎娶以归(回家)。戚不得已,媵(陪嫁)以美婢④(状语后置)。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成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还。后于壬子举⑤于乡(状语后置),出为教谕⑥。挈(带领)妇偕行,伉俪(夫妇)无间。

豫⑦人称其笃行(品行纯厚)。

(选自清·钮琇《觚賸》)

[注释]

①项城:古县名,今河南商丘市。②聘:出聘金订婚。③远:大。④媵(yì ng)以美婢:用漂亮的侍女作陪嫁女。⑤举:科举考试中获得“举人”资格。⑥教谕:县里负责教育、祭祀的官员。⑦豫:古州名,今河南境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偶 ②许 ③毅然

④如 ⑤遣 ⑥笃行

2.翻译:

①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 ;

②挈妇偕行 ;

③伉俪无间

3.选择:下列词语哪几个与“未几”意同或意近:

①俄 ②既而 ③未久 ④顷 ⑤向

4.理解:“以全我居室之好”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 用来保全我美好的住宅;

②凭这使我房间漂亮;

③以此使我夫妻和睦友好;

④以此作为我家室的全部财产。

【参考译文】

项城有个韩云门,名叫堳,聘娶戚家的女儿。不久。戚家的女儿双目失明了。戚家认为韩云门年纪轻轻就能作文章,以后肯定会成大器,但是许配一个瞎女,瞎女是不适合作他配偶的。打算退婚来使得女儿终老在家里。韩云门的父母准备答应。但韩云门断然不肯。仍然按照礼数将(盲女)迎娶回家。戚家无奈,只好陪嫁了一个美丽的婢女。韩云门说:“人看到(美婢)就会动情。还不如不见。这样能成全家庭美满。”于是把婢女退了回去。后来韩云门在壬子年在乡试时中举,(被派)去外地作了一个叫教谕的官。带着妻子一同上任。夫妻亲密无间。河南人称赞韩云门品行纯厚。

【参考答案】

1.①配对 ②答应③坚决的样子④按⑤送⑥专一的品行

2.①想毁掉婚约而让盲女终身留在家中;②携带妻子一同前往;③夫妻亲密无间。

3.②③ 4.③

8.蔡邕被害

太尉马日磾(dī)谓允①曰:“伯喈②旷世逸(超出)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③;而所坐(犯罪)至微(小),诛之,无乃失人心乎(恐怕……吧)!允日:“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诽谤)书流于后世(状语后置)。方今国祚④中衰(衰弱),戎马在郊,不可令佞(奸佞)臣执笔在幼主⑤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毁谤)。”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大概)无后乎!善人,国之纪⑥也;制作(著述,创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难道)能久乎!”邕遂死狱中。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释]

①允:王允。伯喈(jiē):即蔡邕,东汉末年人,精通文史历法,屡上书言弊政,为王允所杀。③典:典籍。④国祚:国运、国福。⑤幼主:指汉灵帝,时年幼。⑥纪:纲纪。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逸

②佞

③讪

④其

2.翻译:

① 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心乎!

② 王公其无后乎

【参考译文】

太尉马日彈对王允说:“蔡邕(伯喈)是旷世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而且他所犯的罪是微不足道的,杀了他,岂不让我们失人心吗!”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使得他所作的诽谤汉朝的《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衰弱,边境的战火不断,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年幼的君主身边撰写史书,这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蔡邕)的诽谤和讥讽。”马日彈退出后,对别人说:“王允不会有后代了!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如何能够长久?”于是,蔡邕就死在狱中。

【参考答案】

1.①超出 ②花言巧语 ③毁谤 ④难道

2.①所犯的罪极小,要杀他,恐怕要失去人心的吧!

②王允大概要断子绝孙了!

9.观第五泄记①

从山门②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害怕)。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快)趋,度(度过)石罅(裂缝),瀑见(“现”,出现)。石青削③,不容寸肤④,三面皆郛⑤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⑥如虹,忽卷掣折⑦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最好的景色)也。游人坐欹⑧岩下望,以面受沫(水雾),乍(突然)若披丝(凉线),虚空皆纬⑨,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仿佛)牛鬼蛇神⑩,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半夜),魈⑾呼虎之声,如在床几(桌子)间。

彼此谛观⑿,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选自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释]

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②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⑧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④寸肤:古代计算长度,一指宽叫寸,四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肤。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⑤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⑥怒石横激: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⑦掣折:转折。⑧欹(q ī):斜靠。⑨纬:编织物的横线。⑩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⑾魈(xiāo):山中的鬼怪。⑿谛观:仔细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 疾

② 悸

③ 沫

④ 乍

⑤恍惚

2.翻译:

①疾趋,度石罅,瀑见

②山行之极观也

③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参考译文】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啸、老虎嚎叫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竖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参考答案】

1.①迅猛 ②因害怕而心跳厉害 ③水雾 ④突然⑤仿佛

2.①快步走,度过石逢,瀑布出现了;②在山里走(所见到的)最好的景象;③所看到的已很奇异,因此思绪也变幻无穷。

10.宴客摆阔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今寻常(普通)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陈列),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胜过)。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显露)于奏牍(状语后置)。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口袋,袋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民脂民膏),将(拿)来如此暴殄(糟蹋,浪费),宁(难道)不畏天地遣责耶!

(选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注释]

①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囊橐

②暴殄

2.翻译:

① 且水陆毕陈

②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3.“遂至形于奏牍”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就到了让人用文字记载;

② 就直到被人弹劾参奏;

③ 就到了亲自向皇上解释;

④就直到被人弹劾现出原形。

【参考译文】

我小时看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罢了现在平常的宴会,而且水陆食品都摆出了,或寻觅远方珍品来胜过别人。有一位士大夫请赵循斋,杀了30多头鹅,于是就被写在奏章中。近来有一士夫请袁泽门,听说有数百余道菜,鸽子斑鸠之类的都有。曾经做过地方官,口袋里钱多虽不费吹灰之力,但这是百姓的血汗。把它们拿过来这样的浪费,难道不怕天地来惩罚你吗!

【参考答案】

1.①口袋 ②糟蹋

2.①而且水、陆食品全摆出了;②难道不怕天地神灵的谴责吗?

3.②

1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判断句),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死),有节行法度。兄固著(写)《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完成,终)而卒。和帝诏昭就(到)东观藏书阁③踵(继续)而成(完成)之。帝数(多次,屡次)召(之)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把......当作老师)事(侍奉)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藏)于阁下,从(跟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竞

②辄

2.翻译:

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参考译文】

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 ,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编纂《汉书》。皇帝还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称她为“大家”。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班昭作赋写颂。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

【参考答案】

(1)①终 ②总是

(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

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1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到)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满满坐在殿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拜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光脚,赤足)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旨意)甚酸(酸楚)哀,众皆为改容(脸色)。操曰:“诚(确实)实相(你)矜(同情),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棚)马万匹,虎士(勇敢的士卒)成林,何惜(吝惜)疾(快)足一骑,而济(救助)垂(将)死之命乎!”操感其言(被动句),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诣 ②徒

③厩 ④虎士

2.翻译:

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②诚实相矜;

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参考译文】

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 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这时朝堂上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 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 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 赤足而行又俯身叩头请罪 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 众人都因此而动容。曹操说" 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 又怎么办呢" 文姬说 " 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匹好马手下有数不清的勇士 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 曹操被她话所感动就追回成命宽宥赦免了董祀之罪 。

【参考答案】

(1)①拜见 ②赤足 ③马棚 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

②确实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3)被动词。

1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状语后置):“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日:“安(哪里)有为人臣而戏(戏弄,开玩笑)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戏弄)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好)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译: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参考答案】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14.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赏识)之,绾②于府舍,俾(使)与(给)子弟讲学。镇益(更加)自谦(谦逊)退(退让),每(常常)行步趋(到)府门,逾(过,超过)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等到)还朝,载(用车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于)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俾

②益

③退

④趋

⑤逾

2.翻译:

①薛奎守蜀

②及还朝,载以俱

③当以文学名世

【参考译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镇守四川,一见面就爱重他,让他住在自己的府中,使他和子弟们讲论学问。范镇自己更为谦逊退让,常步行到薛奎的府门,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帅府的宾客。薛奎还朝时,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伟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

(1)①使 ②更加 ③退让 ④小步快走⑤超过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1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通“率”,带领)师(军队)伐戎①,得良马焉,将(准备)以(之)献于(给)王。芮季曰:“不如捐(抛弃,舍弃)之。王欲无厌(满足),而多信人之言(谗言)。今以(在......的时候)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索求)于子。子无以(没有什么东西)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状语后置),王必信之,是贾祸(招致祸患)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诬陷)诸王,曰:“伯也隐(藏私)。”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贪财货)而启(引发)之:芮伯之罪(过错)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帅 ②捐

③厌 ④卒

⑤逐

2.理解:

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①子无以应之

②是贾祸也

③遂谮诸王

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参考译文】

周厉王派芮作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周厉王大怒, 将芮伯逐出。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参考答案】

(1)①同“率” ②抛弃 ③满足 ④最终 ⑤赶走

(2)①以[之]献于王 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16.及之而后知

及(接触)之而后知(了解),履(实践)之而后艰(艰难),乌(哪)有不行(实践)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地图)以为(认为)知(了解)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沧海)之广(广阔)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望一眼);疏(通晓)八珍之谱(菜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乌

②披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

①履之而后艰

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参考译文】

接触了事物后,才能了解事物,亲自实践后,才能知道做事的艰难。哪有不经实践就掌握知识的道理呢?只浏览五岳之图,就以为了解山脉,实不如樵夫一双脚接触的多。高谈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海洋,实不如商贩一眼看到的东西多。精通八珍的食谱,就以为知道了食物的味道,其实不如厨师品尝一下。

【参考答案】

(1)①哪 ②翻阅

(2)泰山 华山 恒山 衡山 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尝一口

(4)实践第一。

17.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喜欢)厚葬,布帛①尽(全部)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担心)之,以(之)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怎么)?”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行为,作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死者),罪(惩处,犯罪)夫当丧者(主持丧事的人)。”未久,厚葬之风休(停止)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无以_________

②对__________

③为__________

2.翻译:

①齐桓公患之

②禁之奈何?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参考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参考答案】

(1)①没有用来……的方法 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 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18.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何不)已(停止)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过几天,往后某一天),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状语后置),曰:“不吾敬也(宾语前置)。”献子执(抓起来)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结交)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宾语前置)?”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他日_________

②执__________

2.翻译:

①范氏富,盍已乎!

②子盍为我请乎?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参考译文】

董叔想要娶于范氏,叔向说:“范氏富有,为和要和她成亲呢?”董叔说:“想攀附她。”过了几天,董祁(于范氏) 对范献子抱怨说:“董叔不尊敬我。”献子就把董叔抓起来绑在了院中的槐树上。叔向经过的时候,董叔对叔向说:“你可以为我求情吗 ? ”叔向说:“你想攀付的愿望达成了,还请求什么呢?”

【参考答案】

(1)①往后的某一天 ②抓起来 (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 ②你为什么不替我求情呢? 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1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画,给......画)之,欲有呼(召唤)者,辄披(翻阅)图(图像)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贿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立志)不苟求,工遂毁(破坏)为其状(容貌)。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状语后置),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吝惜,舍不得)之,但(只是)名字已去,不欲中(中途)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图_________

②但__________

③中__________

2.翻译:

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

“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

【参考译文】

汉元帝的宫女既然很多,于是就派画工去画下她们的模样 想要召唤她们时 就翻看画像按图召见。宫女中相貌一般的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容貌非常美丽不愿用不正当的手段去乞求 画工就丑化了她的容貌。后来匈奴来媾和向汉元帝求赐美女 元帝便拿昭君当做皇族女嫁去。召见以后又很舍不得她 但是名字已经告诉了匈奴不想中途更改于是昭君终于去了匈奴 。

【参考答案】

(1)①画 ②只是 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 画工 (4)报出

2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小牛)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日出而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责备)之日:“子过(错误)矣!耕当以(用)牛,以(凭借)其力之巨能起(使......耕起)块也,蹄之坚(坚硬)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怎么)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回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词,猪)代耕,不几(近于)颠之倒之乎?吾悯(怜悯)而诏(告诉)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认为)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像,如同)牧⑦吾民者必以(任用)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害处)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怎么不)以(用)尤(责备)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回头)谓弟子日:“是盖(大概)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 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犊_________ ②尤__________ 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

⑤几_________ ⑥顾_________ ⑦盖_________

2.翻译:

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

②吾悯而诏子

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

【参考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 ( 被套上轭 ) 一套上又被挣脱 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 ! 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 ( 耕 ) 其土块 蹄子的坚硬 ( 有力 ) 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 ”商於子怒 ( 目而视 ) 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 :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 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 为什么啊”商於子说 “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 虽然侍弄不好田地 ,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 那么天下遭受祸害, 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 ”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 “这个人应该是 ( 对现实 ) 有激愤的 ( 那种 ) 人。”

【参考答案】

(1)①小牛 ②责备 ③错 ④回答 ⑤近于 ⑥回头 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21.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写)文。及(等到)随父赴边,好(爱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曰:“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惭愧),遂折节(改变志向,努力读书)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停,此指懈怠)。以(凭借)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及__________ ②辍_________

2.翻译:

①颇已属文

②欲以武艺自达

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

④以文华显

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

A.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B.因此跟随别人读书;

C.于是埋头读书; D.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参考译文】

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 爱好练习骑马射箭, 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 : “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 ”魏收很惭愧, 于是回过头来读书。夏季,坐在木板床上 ,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经过好多年, 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 后来 ) 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

【参考答案】

(1)①等到 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 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 ④凭文章华丽面著名。

(3)A

22.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平民)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定语后置),得于长安深川之下(状语后置)。云螭斜错③,其文(花纹)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指代鼎),呼金工(工匠)象(模仿)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打地洞)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变化),与敦所有者略类(大体相似)。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把......当做宝)之,飨宾而玩(欣赏)之。敦偶(恰巧)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东西)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很像,非常相似)是,第(只是)不知孰(谁)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依次)咸曰:“是诚(确实)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停)。众共折辱⑦之,敦噤(闭口)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权势)之足(足够)以变(改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这样)。”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 ⑤略类________

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 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译:

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

②其形酷肖是:

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

④士之于文亦然:

3.本文主题思想是

【参考译文】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 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 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 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 ,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 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 ,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 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 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 贵人很珍视这个鼎, 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 ,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 于是就说 “我也有一个鼎, 外形跟这个很像, 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 权贵人看了很久说 “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 “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 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 敦就不敢说话了, 回去感慨地说 “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 “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 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参考答案】

(1)①平民 ②指代汉鼎 ③模仿 ④打地洞 ⑤大体相同 ⑥只是 ⑦哪个

⑧依次 ⑨停 ⑩闭口

(2)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②它的形状极像这鼎。③我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

(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

23.强弱之辩

夫(句首发语词)强不自强,因(依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制服)(被动句),强为弱者所宗(推崇),上下相制(互相制约),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难道)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担心懦弱)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金属)者,天下之至(最)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接);水虽柔矣,斩(斩断)之而不可以断(断开);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

(选自唐.罗隐《两同书》)

[注释]

① 奉:尊重。此指陪衬。

②御:支配,此指显出。

③辍(chuò):停。此指消除。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夫________

②宗________

③金________

④至________

2.翻译:

岂怯懦之谓耶?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参考译文】

强的不是自己很强 ,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 ,弱的不是自己很弱, 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强制服, 强被弱推崇 彼此互相制约, 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这样, 那么所谓强者, 难道说的只是学生版健壮勇敢的人吗? 所谓弱者, 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 可见在于有德 ,不在于有力。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 ,水是天下最柔软的。金属虽然刚强, 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 水虽然柔弱, 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 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 ,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参考答案】

(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 ②推崇 ③金属 ④极

(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

(3)强与弱是相对的

24.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出众,超越常人)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认为......与众不同)焉(之)。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于)荆州(省略句)。躬(亲自)耕于野(状语后置),不求闻达(声明显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特殊的才能),乃三顾(拜访)亮于草庐之中(状语后置)。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失掉权柄势力),众寡(少)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提出)奇策(奇特的计谋),身(亲自)使孙权,求援(于)吴会⑥(省略句,状语后置)。权既宿(平素,一向)服仰(敬佩,佩服)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能够)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任命)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

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2.

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

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拜________

2.翻译:

①时人异焉:

② 众寡而无立锥之地:

③权既宿服仰备: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参考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 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 ,面容相貌十分伟岸 ,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动乱, 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 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 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 ,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 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 就进谏奇策, 亲自出使孙权, 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 ,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 十分敬重他, 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 乘胜攻下曹军 ,江南都平定了, 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 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 ,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参考答案】

(1)①年轻时 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 ④交 ⑤已经 ⑥任命

(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

(3)赤壁

25.千轴不如一书

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傲视他人)。应举③时,以文章投(赠)主司④于帘⑤前(状语后置),凡(共)千轴⑥,载(装载)以独轮车(状语后置)。引试⑦日,衣(穿衣)襕⑧自拥(推着)车入,欲以此骇(使......害怕)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选拔)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文章)。”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④主司:主考官。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⑦引试:面试。⑧襕(1á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少________

②凡________

③擢________

2.翻译:

唯袖一书帘前献之

2.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

【参考译文】

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 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 一共有一千轴, 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 柳开穿着圆领大袖外套亲自围裹着车进入 考场, 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 他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 。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 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 “柳开的一千轴书卷, 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1)①年轻时 ②共 ③选拔

(2)只用袖子装了一篇文章献给主考官。

(3)质与量的问题

26.答苏迈书①

辱(谦辞,承蒙)书勤恳千万②,观(看)所自道③从学就仕(做官),而知病(苦恼)之所在。窃(谦辞,私下)窥公学问(好学求问)之意甚美,顾(只是)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究竟)何时(什么时候)得自在,饱(足,充分)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担任)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之于)鞍乘之间耳(状语后置)。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

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③自道:自己所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病________

②窃________

③学问________

2.理解:“从学就仕”是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3.理解:“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

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4.翻译:

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

5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__________》是________所说。

【参考译文】

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 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 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我体察了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 ,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 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 ,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 “三人同行, 肯定会有我的老师” ,这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阅读书籍的时间 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

【参考答案】

(1)①苦恼 ②谦辞,私下 ③好学求问(指学习态度)

(2)求学问做官

(3)骑马 坐车

(4)人生到底何时能自由自在,并有充分的闲散时间呢?

(5)《论语》 孔子

27.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还)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劝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如果)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认为......善)其言。顾(看)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现)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巴结,讨好)以先兆,亦若罔(无,没有)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只)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回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

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快________

②罔________

③但________

2.翻译:

① 君勿须复尔:

② 松龄善其言乎词:

③往往情见:

④或媚以先兆: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

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

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 “你不要再这样干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 ” 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 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 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 而妻子淡漠处之。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 ,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 “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 ” 她回答说 “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 一个孙儿能继香火 ,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 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

【参考答案】

(1)①快乐 ②同“无” ③只

(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 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

(3)①看到②回顾

28.杭世俊喜博

先生①一岁(年)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有时)携钱数百与里中(家乡,乡里)少年博(赌博)(于)望仙桥下(省略句,状语后置)。时钱文敏视学③(于)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葛布制成的粗布衣服),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兴致正浓)。文敏即出舆揖(拱手)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遮掩),业(已经)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到)宅谒(拜见)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小),不足容(容纳)从者。”文敏固(坚持)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返回)。文敏去(离开),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这是)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

[注释]

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yú):轿子。⑤学使:即“视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或________②博________

③酣________④揖________⑤业________

⑥却________⑦反________

2.翻译:

①张盖往访先生:

③ 正诣宅谒前辈耳:

③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

3.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中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___

① 指代“你”;

②看见;

③被;

④同“现”。

【参考译文】

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归家以后无事 ,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桥下赌博。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一天正值酷暑, 钱文敏正要到宅子去拜访杭世俊。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 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博兴致正浓。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 “前辈是在这里吗 ”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 却已经知道不可以躲避了, 立即转过脸说 “你已经见到我了吗 ”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 杭世俊说 “我的家很小, 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 杭世俊坚持推辞他。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钱文敏离开后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 吃惊地问道 “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 ” 杭世俊说 “这是我衙门中后辈。”就不告姓名离开了。

【参考答案】

(1)①有时 ②赌博 ③兴致正浓 ④拱手 ⑤已经 ⑥推辞

⑦同“返”

(2)①坐轿子前去拜访杭世俊。②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③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

(3)A

29.答李几仲书①

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以就(成就)晚成之器(大器晚成),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颓废)惰(懒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的人也。凡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德高望重)之言,足下(你)以为然(对的),当继此有进(越过)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

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长者_________

②然________

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

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

4.翻译:其自废惰欤:

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_

A.当继续给你写信;

B.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

C.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

D.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参考译文】

天才不是天生的,但才子是需要仔细思考潜心钻研,以成就相对较晚的大器不能成材的,不能去怨恨上天,现实世界需要人才, 但是人才未必被任用,可君子不曾因为不被任用就荒废学问 那些自己荒废的人,就不能归咎于现实世界了,凡是能够被你称道的人,都是那些在中朝的时候有机会听到了那些年长的有学识与德行的官员的言论的人,你如果也觉得是这样的话,应该借这次机会把他们调到你的身边去帮助你 。

【参考答案】

(1)①德高望重的人 ②对的

(2)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

(3)大器晚成

(4)那些自暴自弃与懒惰(的人)。

(5)D

30.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状语后置)。老夫之书(书法),本无法(章程)也,但(只是)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横亘)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好)拙(差)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如同)木人⑧舞中(符合)节拍,人叹其工(技巧),舞罢则又萧然(悠闲潇洒)矣。幼安然(认为......对的)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

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 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什么?

【参考译文】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 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 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 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 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 ,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 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 ,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 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 ,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 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 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 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

【参考答案】

(1)①章程 ②停 ③差 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3)字写得好

海市蜃楼文言文

31.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于)桐庐②(省略句,状语后置),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写)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水浩大的样子),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像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生育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情意深厚)。”既成,以示(给......看)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随意,大胆)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扣问)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文字)甚溥⑦,而‘德’字承(修饰,承受,接受)之,似(好像)局促,拟(打算)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几乎)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参考译文】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 , 江水泱泱。先生之德 , 山高水长。” 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 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 ,回味赞叹不止 ,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 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 使它更完美。” 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 “云山江水那一句 ,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 用他来修饰“德”字, 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 你看怎么样啊! 范公坐在那里点头 几乎要下拜。

【参考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3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泰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3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荒年),盗贼并(同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捉拿)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推荐)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符合)所闻,心内轻(轻视)焉。谓遂曰:“渤海废乱(荒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以何,宾语前置)息其盗贼,以称(满足,符合)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被)饥寒而吏不恤(周济,体谅),故使陛下赤子(臣民)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中耳。今欲使臣胜(战胜)之耶?将安(安抚)之也?"上闻遂对,甚说(“悦),答曰:“选用贤良,固(本来)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打发他们回去)。移书敕(告诫)属县:“悉罢(撤去)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能够)问(问罪),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借)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工商之类的末技),不田作,乃躬(亲自)率(表率)以俭约(状语后置),劝务(致力于)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小牛),曰:“何为带牛佩犊(宾语前置,为何)!"春夏不得不趋(到)田亩,秋冬课(督促)收敛(收获),吏民皆富实,狱讼(案件)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

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并 ②禽 ③举

④副 ⑤恤 ⑥说

⑦遣还 ⑧罢 ⑨得

⑩躬 ⑾犊 ⑿课

1.翻译:

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2.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参考译文】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 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 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 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 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 ”龚遂回答 “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 ,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 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 还是去安抚他们 ”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 “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 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 ”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 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

【参考答案】

(1)①同时 ②同“摘” ③推荐 ④符合 ⑤周济、体谅

⑥同“悦” ⑦打发(他们)回去 ⑧撤去 ⑨能 ⑩亲自 ⑾小牛

(12)督促

(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

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

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

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33.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穷苦)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使.......富足)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被)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希望)偿前之失者,望(期盼)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惩罚)之。嘉谷(好的谷物)垂(将)熟,被(覆盖)乎原隰④,淫(过分)雨暴风,旬月(一月)唯作,尽(全部)扑(打掉)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散落)粒委穗不当(应该)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希望),神曷不(为什么不)亟(赶快。立刻)诉于帝而遏(阻止)之(状语后置)?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体恤)。民以其不足(值得)罪,固⑨莫之罪也(宾语前置)。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使......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讨好)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如果)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老百姓)靡(无)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赏赐)焉。夫胡为而察(细看)之?民之命悬(悬挂)于神,非若(像)吏之暂而居(所处的地位),忽(不久)而代者之不相属(连接)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难道......么?),神尚⑿决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

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植。③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⑤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⑾贶(k uàn g):赐。⑿尚:希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于

②庶几

③垂

④淫

⑤冀

⑥苟

⑧恤

2.翻译:

①将以厚其家:

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④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

⑤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参考译文】

老百姓的穷困情况也太严重了,种植和畜牧所获得的东西,将用来使家用丰厚一些,然而实际上却被官吏夺走了。既然被官吏掠夺,又不敢抱怨,差不多可以补偿以前所损失的眼看着今年有个好收成了,而神又来惩罚他们了。良好的谷物马上就要成熟了,覆盖了平坦而低湿的土地, 狂雨暴风,一个月风雨大作,扑倒庄稼打掉谷穗。现在虽然停止了也无可奈何然而留下来的谷物没有被风雨吹掉冲走的,还有百分之十可以有希望,神为什么不请求天帝制止灾难呢,官吏贪婪昏庸,看到老百姓贫穷却不体恤。老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足以怪罪所以没有怪罪他们。神耳聪目明又仁慈,为什么仿效官吏的做法却不考虑拯救百姓并让他们活下去呢?老百姓即使愚蠢,不能对神谄媚顺服,然而春秋之时都要祭祀土地神来报答神的恩赐是因为如果到了年中,更不敢怠慢,如果百姓没有了所能吃的东西,那么神也有不利的方面。为什么考察这些呢?百姓的性命在身的手中,不像官吏暂时在那个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能连续做下去了。隐瞒而不说百姓就有罪,了解情况却不体恤,那样可以吗?神希望决断 。

【参考答案】

(1)①被 ②希望 ③将 ④过分 ⑤希望 ⑥如果 ⑦体谅

(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 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

34.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鞋),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拾取)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口舌,口才,指言辞)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读书人),见而哂(讥笑)曰:“是未知(了解)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生气的改变了脸色)而起(站起来),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你)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整天)燃纸烛⑦而行(走)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哪里)知其言之至(最,指深刻)哉!李生⑧闻而善(认为好),曰:“斯(这)言也,简(简洁)而当(恰当),约(简洁)而有余,可以破疑网(冲散云雾)而昭(照亮)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改变)。”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

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哂 ②斯 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参考译文】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 “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 “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 ”刘谐说 “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

(1)①讥笑 ②这 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

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 ②白白地 ③只有 ④步行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35.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从前)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徒步)负(背)笈(书箱),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以......为师)韩子助,颖川则宗(以......为师)陈仲弓,汝南则交(结交)范孟博,涿郡则亲(亲近)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聚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因为)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了)。今当(将)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

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贶(kuàng):赐与。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会

②耳

2.翻译:

①单步负笈

②但以荒思废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A.因为看见赐与酒席;

B.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C.因为你们赐我钱;

D.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4.理解: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

【参考译文】

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 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颖川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 “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参考答案】

(1)①聚集 ②了

(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B

(4)说明邴原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

3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限制),或(有的人)以为痴。尝得瓜果,辄(就)进(送给)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即太牢祭祀用牛羊豕。少牢祭祀用羊猪)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超过)二十,目不存教(教育),心不入道③,无以(没有......可以用来)慰我。”因叹曰:“昔(从前)孟母三徙(迁居)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欠缺),何尔(宾语前置“尔何”你怎么会)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宾语前置“有何”)!”因对之流涕(流泪)。谧乃感激(感动),就(到)乡人席坦受书(接受学习),勤力不怠。

居(生活)贫,躬身(亲自)稼穑(种田),带经⑥而农(耕种),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写书)为务(工作、职业),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

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度

②或

③辄

④进

⑤余

⑥笃

⑦涕

⑧居

⑨务

2.翻译:

①目不存教

②无以慰我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

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答:( )

A.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

B.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C.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

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参考译文】

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 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 “《孝敬》上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 “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参考答案】

(1)①限制 ②有的人 ③就 ④送给 ⑤超过 ⑥专心 ⑦泪

⑧生活 ⑨工作、职业

(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

(3)C

(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37.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当地)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受雇为人工作)而不求偿(报酬)。主人怪(以......感到奇怪)(之)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借)给(之)以书(状语后置),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讲解)《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敬佩)之如是,闻者皆解颐(开颜)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跟从)之与语质疑(提出疑问)。邑人挫服(折服)倒屐(倒穿鞋)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

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邑 ②怪 ③资

2.翻译:

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

【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 匡衡勤奋好学 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 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 把 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 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 是个有钱的人 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 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 通读一遍。”主人听了 深为感叹 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 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 “没有人会讲解《诗经》 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 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 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 对他十分佩服 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 “先生请留步 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 “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

【参考答案】

(1)①当地 ②感到奇怪 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

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

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临走时的狼狈相。

38.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做官)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靠近)洞庭④,岁罹(遭遇)水患,逋(拖欠)赋⑤数十万,敲扑(受鞭挞之刑)死者相踵(相继)。文胜慨然诣(到)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准备)疏,击登闻鼓以进(晋见),遂自经(杀)于鼓下(状语后置)。帝闻大惊,悯(同情)其为民杀身(牺牲自己),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奉养)以公田百亩(状语后置)。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命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仕 ②濒 ③具 ④悯 ⑤邑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

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参考译文】

青文胜,字质夫,是夔州人。官职是龙阳典史。龙阳靠近洞庭湖,每年都遭遇水灾,拖欠赋税达数十万死在路上的人很多。文胜慨然到宫门外奏报皇帝,为民请命。接连几次都没有答复。文胜叹息道,我有何面目回去见父老乡亲啊,再次写好奏疏,击登闻鼓以求晋见。后来在鼓下自尽而亡皇上听说了大吃一惊,怜悯他为百姓杀身成仁,下昭宽贷龙阳的赋税二万四千余石,永为定额。乡民为文胜建祠堂祭祀他。文胜的妻子因为贫困不能返乡,乡里决定以公田百亩奉养她。万历14 年,皇帝下昭给有关部门,要他们为文胜做春秋祭奠,并赐谥号“惠烈”。

【参考答案】

(1)①做官 ②靠近 ③准备 ④同情 ⑤县 ⑥祭

(2)①A ②B

(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

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39.金农与苍头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擅长)攻(雕刻)砚,所规模(构思的砚台)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雕刻)之。顾(只是)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勉强)而可之,亦必不工(精巧)。寿门不善饮,以(因为)苍头故,时酤(买)酒。砚成,寿门铭(刻)(于)其背(状语后置),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观之。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

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辄:

②治:

③顾:

④以:

⑤铭:

2.翻译:所规模甚高雅

【参考译文】

金农的仆人都多才多艺。其中有一个仆人就善于雕刻砚台,他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金农每次得到好的砚石,就让那个仆人作成砚台。只是那个仆人要不是喝数斗酒, 就不肯下手做砚台。即使勉强他,他也不愿做。金农不喜欢喝酒,然而以为这个仆人的缘故,常常去打酒。砚做成后金农就在砚的背面刻字,这个砚台看起来古气盎,然那个仆人一边大杯喝酒一般观赏这个砚台。

【参考答案】

(1)①就 ②雕刻 ③只是 ④因为 ⑤刻

(2)(苍头)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

40.康德涵救李梦阳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因为)其文(文章)名,欲亲(接近,亲近)之,海不与(之)通(交往)。瑾拘(拘囚)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使......摆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心甘情愿,安心)之,何以累德涵(宾语前置,“以何”为什么)?且德涵必不屈(向......屈服)瑾。”客(门客)强(强迫,执意)梦阳致(转达)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向......屈服)一瑾,而活(救活)良友,天下后世其(大概)许(称许,赞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

(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

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 亲

② 脱

③致

2.翻译:

① 海不与通

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参考译文】

康海与太监刘瑾同乡,刘瑾因为康海的文章名气很大,想与他拉关系。可是康海不理他。刘瑾把李梦阳关在牢里,一定要把李置于死地。李的门客说“我想除非康德涵没有哪个可以救李梦阳的。”李梦阳说“死 我倒安心,何必去连累康德涵,况且康德涵也一定不会向刘瑾屈服的。”门客一定要李梦阳给康德涵捎两句话 “德涵救我,也只有德涵才能救我。”康海得到信高兴的说“我向一个刘瑾屈服,却救活我的好友,后人会理解我的。”即刻上马到刘瑾家门说情。第二天就把李梦阳赦出来了 。

【参考答案】

(1)①接近 ②使……摆脱 ③转达

(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

4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交游)于酒。人所致(送)金钱随手尽(没有)。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周济)其乏(穷困)。凡贫士藉(依靠)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讨取)之,虽(即使)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显者,诱之入舟,方将(正要)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已经)发,乃出(拿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停止)。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给)。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

①诞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藉

②索

③虽

④既

⑤施

2.翻译:

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参考译文】

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以喝酒来交朋友。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共有上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千金他也不会握笔。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让他鉴赏宋元人的书画。船已经开了,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裸着身子,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陈章侯。于是陈章侯想要跳入水中。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先离开了。(后来)委托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画笔。

【参考答案】

1.①依靠 ②讨取 ③即使 ④已经 ⑤给

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42.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举荐)于京。方(正)朝见,适(正好,恰巧)直隶④贡蟹至(到)焉。帝即出一对(对子)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凤凰全身都是美丽的花纹,暗示自个将来要当有学问的人,写出优秀的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后西涯入相而经济(掌管)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著名)世。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显现)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

[注释]

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②学士:指翰林学士。③成化:明宪宗年号。④直隶:京城地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方

②适

③对

④胄

⑤名

2.翻译:

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参考译文】

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西涯对道:“蜘蛛满腹经纶”。后来李西涯官至丞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参考答案】

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

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

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43.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刚正)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之)问周必大,必大无善(好)语,由此不见(被)用。韩侂胄④用事(掌权),欲网罗(收集,搜寻)四方知名士相(辅佐,辅助)羽翼,尝筑(修筑)南园。属(嘱托)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忿恨),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代词,韩侂胄)柄(执掌)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心里不快)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惊慌)言侂胄用兵(战争)事。万里恸哭失声,亟(立刻)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无视)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国家),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字)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

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

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参考译文】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参考答案】

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侂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

4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流行,盛行),余少时尝效(效仿)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敬服)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具备)之。夫专(专心)力则精(精进),杂学(杂乱地学)则粗,故不足畏也。”东原以(之)见告(即“告见”,告诉我),余悚(震惊)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

[注释]

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盛

②焉

③悚

2.翻译:

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A.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

B.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

C.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

D.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参考译文】

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东原说:“为什么?”凤喈说: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

【参考答案】

1.①流行、盛行②词学③感到震惊

2.①他追求多种才能,看到人家有一项专长就也想兼而有之;②戴东原把凤喈的话告诉我(见,我)。

3.B

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45.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幼时失去父亲),寄居(客居)京江④,事(侍奉)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读书的学费),弃举业作贾(商人,买卖),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靠)借读。常(曾经)云于湖州置(置办)贷③,暂住村店,俄(不久)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方(正)以(因为)阻行期为郁郁,忽睹(看)楼侧贮书四架(定语后置),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油脂)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喁喁⑥数(几)旬(十天),竟忘为置贷来也。迄(到)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满)月,架上书悉归腹笥(书箱)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释]

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③贷:办货。④浸:水。⑤諰諰(xǐ xǐ):恐惧的样子。⑥喁喁(yúyú):小声读书的样子。⑦脚气:指脚气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孤

②寄居

③甘

④旨

⑤贾

⑥贮

⑦膏

⑧迄

⑨匝

2.翻译:

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

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参考译文】

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什么病不是很确定》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参考答案】

1.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 2.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

46.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悬挂)东坡②像于室中(状语后置),每蚤(“早”)作,衣冠荐(进献)香,肃揖(作揖)甚敬(恭敬)。或以同时声(声望)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惊慌)避曰:“庭坚望东坡,门(门生)弟子耳,安(怎么)敢失其序(次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

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县

②门

③耳

2.翻译:

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A.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

B.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

C.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

D.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参考译文】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参考答案】

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

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B.

47.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读书人)有自京师来者(定语后置),以(拿)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给......看)乡先生②,轼从旁窃(偷偷)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哪里用得着)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以......为奇)轼言,尽以(之)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全部)了,则已私(私下,内心)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死)。既(已经)葬,而墓碑出(出现,立好),读之至流涕(泪),曰:“吾得(知道)其为人,盖(大概)十有(又)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难道)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

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

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我知道范公的为人;

B.我见到范公的为人;

C.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

D.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就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参考答案】

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B.

48.金农为盐商解窘

钱塘①金寿门先生农客②(于)扬州(状语后置)。诸盐商慕(仰慕)其名,竞相延(邀请)致。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依次)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编造)。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贴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风景),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学识广博),始各叹服(赞叹佩服)。其实乃先生口占(随口吟诵)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第二日,翌日)以千金馈(送)之。

(选自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

[注释]

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桥: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客 ②次第 ③杜撰

④綦切 ⑤风

2.翻译:

①竞相延致

②众以先生博洽

③越日以干金馈之

3.理解:

①“江东”指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柳絮会“片片红”?

【参考译文】

钱塘人金寿门先生,也就是金农,客居在扬州。扬州的盐商们仰慕金农先生的才名都争着邀请招待他。一天,某一位盐商在平山堂宴请宾客,金农先生被让在席上首座。酒席之间,众人以朗诵古人有"飞红"二字的诗句作为酒令,轮流作诗。一个个挨过来,到了一个盐商那里,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句诗来,其他客人正要商量要罚他酒,这个盐商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说他杜撰。这时候唯有金农说:"这是元代人描述平山堂的诗句,引用得非常切题。"众人不信,便要让金农吟出此句所在的全篇,金农吟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听到全篇,大家都觉得金农非常博学,这才又赞叹又佩服。其实金农是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为这个商人解围而已。这个商人特别高兴,过了几天就拿了很多钱赠给金农。

【参考答案】

1.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

2.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

3.①江南;②因为“夕阳返照”。

49.张明善讥张士德

张士城①据(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抢夺,夺取)民地,以(用来)广(扩大)园囿。侈肆(奢侈,恣肆)宴乐,席间无(如果没有)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出现),士德设(陈列,设置)盛宴,张(设置,部署)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提)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吉利)。”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盘诘查问,何谁)。

(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注释]

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败。②苏府:苏州。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瑞

②毕

2.翻译:

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

②侈肆宴乐

③张女乐

④卒亦莫敢谁何

3.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参考译文】

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府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在宴席间如果看不到张明善就不高兴了。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张士德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让歌女弹唱,邀请张明善提笔咏雪。张明善提笔写倒:“(大雪)漫天坠落,直望田地飞去,白白侵占了那么多田地。都是你,冻死了千万的百姓,你难道还能称做是国家的祥瑞之景吗!”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参考答案】

1.①吉利②结束

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

50.蔡邕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命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招待)邕者,比(等到)往而酒已酣(尽兴、畅快)焉。客有弹琴于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邕至门试潜(暗暗地)听之,曰:“嘻!以乐(音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返回)。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刚才)来,至门而去(离开)。”邕素(想来)为乡邦所宗(推崇)(被动句),主人遽(急忙)自追而问其故,邕具(详细)以(之)告,莫不怃然⑥。弹琴者曰:“我向(刚才)鼓(弹奏)弦,见螳螂方向(爬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退)。吾心耸然(惊动的样子),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状语后置)?”邕莞然(微笑的样子)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

(《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

①吴人有烧桐爨(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②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③裁:制作。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将命者:侍从。⑥怃然:惘然的样子。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名 ②屏 ③潜 ④却

⑤耸然 ⑥莞然

2.翻译:

①比往而酒已酣焉

②邕素为乡邦所宗

③邕具以告

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迷惑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为杀心了!”

【参考答案】

1.①命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

2.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

3.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51.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稍微休息)(于)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跟随)者曰:“官(做官)为谁?”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拱手)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多种多样,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今日北归,是天佑善(好)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写)一诗于壁间云(状语后置):“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

①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从

②揖

③题

2.翻译:

①少憩村店

②官为谁

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

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参考译文】

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官是谁啊?(随行)回答道:是尚书苏东坡。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是的。于是(老者)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 曾见南迁几个回?

【参考答案】

1.①跟随 ②拱手 ③写

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

52.郑玄对应劭

时大将军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邀请)玄④,大会(集合)宾客,玄最后至,乃延(邀请)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温和高大)。绍客多豪俊(豪爽俊杰),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 学识渊博又能融会贯通且晓达事理的人 )许(赞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玄依(依次)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感叹佩服)。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依附)于绍,因自赞曰:“故(从前)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怎么样)?”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这类人)不称官阀⑿。”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注释]

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ú):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⑧太山:泰山。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要

②会

③竞

④归

2.翻译:

①乃延升上坐

②未以通人许之

③咸出问表

④莫不嗟服

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

【参考译文】

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并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

【参考答案】

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

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53.冯梦龙补《西楼记》

袁韫玉①《西楼记》初(刚)成,往就(到,去)正(指正)于冯犹龙②。冯览(看)毕(完)置案头不致(给予)可否。袁惘然(迷惑)不测(推测,预料)所以(……的原因)而别。时冯方(正)绝(断)粮,室人以告。冯曰:“无忧,袁大③今夕馈(送)我百金矣。”乃诫阍人④:“勿闭门,袁相公馈银来必在更余(一更后),可径引(直接带领)至书室也。”家人皆以为诞(荒唐)。袁归,踌躇⑤至夜,忽呼灯持金就⑥冯。乃至,见门尚洞开。问其故,曰:“主人秉烛(点着蜡烛)在书室相待,惊趋(快步)而入。冯曰:“吾固(本来)料(预料)子(你)必至也。词曲俱佳,尚少一出⑦,今已为增入矣。”乃《错梦》也。袁不胜折服(信服)。是《记》大行(普遍流行),《错梦》尤脍炙人口。

(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

[注释]

①袁韫(yùn)玉:明朝文学家,字于令。②冯犹龙:即冯梦龙。明朝著名文学家。③袁大:对袁韫玉的尊称。④阍(hūn)人:守门人。⑤踌躇:徘徊。⑥就:前往。⑦出:戏曲名词、剧本结构的一个段落,同“折”。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方

②绝

③馈

④径

⑤引

⑥诞

⑦固

⑧料

2.翻译:

①袁惘然不测所以而别

②主人秉烛在书室相待

3.理解:冯梦龙为什么“览毕”后“置案头不致可否”?

【参考译文】

袁韫玉的《西楼记》刚完成,就去冯梦龙那请求指正。冯梦龙看完之后就放在书桌的前面却不评价。袁韫玉既迷惑又失望,不知原由地辞别走了。那时冯家刚刚断粮了,家人告诉他断粮了。冯梦龙说:“没事,袁先生今天晚上会馈赠我许多钱财的。”于是告诉看门的人:“不要关门,袁相公肯定会在一更后送我银子。来了可以直接把他带到我的书房来。”家里人都以为他在说笑话。袁韫玉到家,在家徘徊到了夜里,突然叫人掌灯拿着钱去冯家。到了之后,却发现门依然开着。问(看门人)为什么,说:“我家主人点着蜡烛在书房等着你呢!”大吃一惊,快步进了书房。冯梦龙说:“我认为你肯定会来的。(你写的东西)词和曲都很好,不过还差一段,现在我已经帮你加了。”是《错梦》这一折。袁韫玉惊叹佩服地不得了。那个时候《西楼记》大受欢迎,《错梦》一折尤其脍炙人口。

【参考答案】

1.①正②断③赠送④直接⑤带领⑥荒唐⑦本来⑧预料到、断定

2.①袁韫玉既迷惑又失望,不知所以然地走了;②主人点燃蜡烛在书房里等待你(相,你)。

3.卖关子,等待袁韫主送礼金。

54.李贺作诗

李长吉①细瘦(纤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迅速写下来)。每旦(早晨)日出,与诸公交(交游),未尝得题③,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思索,考虑)牵合(牵强凑合),以及程限(程式和限制)为意(心意)。恒从(跟从)小奚奴④,骑距⑤驴,背一破锦囊(布袋),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⑥使婢女受囊出之,见所书(写)多,辄(就)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上灯(点灯)与食(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向)婢取书,研墨叠纸,足⑦成之,投他囊中。

(选自唐.李商隐《樊南文集》)

[注释]

①李长吉:李贺。唐朝著名诗人。②通眉:两眉通连。③得题:意为事前确定题目。④小奚奴:小僮仆。⑤距:同“巨”。⑥太夫人:指李贺的母亲。⑦足:补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旦

②囊

③辄

2.翻译:

①能苦吟疾书

②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3.理解:

后人从“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中引申出一个成语,即是

【参考译文】

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刻苦吟诗,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和别人交流,不曾事先确定题目,而是像别人那样苦思冥想牵强附会,以及按一定格式写作。他常被一个小僮仆跟着,骑着大马,背着一个破的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到了傍晚回家,母亲让婢女接过锦囊并打开,见他写的诗很多,就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点上灯,吃过饭,李贺从婢女那里拿到草稿, 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

【参考答案】

1.①天 ②布袋 ③总是

2.①能苦心吟哦觅句然后迅速写下来;②像别人那样苦思冥想牵强附会,以及按一定格式写作。

3.呕心沥血。

55.随何难汉高祖

项籍①死,天下定(安定),上②置酒。上折③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治理)天下安(哪里)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率领)兵攻彭城④,楚王⑤未去(离开)齐⑥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凭)取(攻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派)何与(带领)二十人使(出使)淮南,至,如(实现)陛下之意(意愿),是何之功贤(超过,胜过)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状语后置)。然而陛下何谓腐儒,为(治理)天下安用腐懦,何也?”上曰:“吾方(正在)图(考虑)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⑦。

(《史记·黥布列传》)

[注释]

①项籍:即项羽。②上:指汉高祖刘邦。③折:屈辱。④彭城:古地名,在今江苏北部。⑤楚王:指项羽。⑥齐:古地名,今山东省。⑦护军中尉:武官职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引

②去

③以

④方

⑤图

2.翻译:

①为天下安用腐儒

②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

3.理解:从上下文看随何有什么功劳?

【参考译文】

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皇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书人呢?随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随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护军中尉”,秦称护军都尉,汉初改为护军中尉,后仍称护军。)

【参考答案】

1.①带领②离开③凭(此)④正在⑤考虑

2.①治理天下哪需要迂腐的儒生;②这是我随何的功劳胜过五万骑兵。

3.用语言说服淮南郡守归降刘邦。

56.文人相轻

长兴臧寿恭眉卿、乌程严可均铁桥两先生者,同籍湖州①,同时号(号称)通经②博学,顾极不相能③。杨太守岘(xiàn),臧先生高席④弟子,亦尝从严先生游(游学)。一日,太守自长兴归,舟泊(停靠)城外,邻舟有命酒独酌者,视之严也。诘(诘问)何自,以实对,诧(惊讶)曰:“是邨(村)夫子,堪(可以)若师乎?”他日,太守叩(叩问)臧先生:“严某如何(怎么样)人?”曰:“粗能讽(背诵)《三字经》。”《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背诵)者也。文人相轻(互相轻视),不意(料想)经生亦然。

(选自清.陈康琪《郎潜纪闻二笔》)

[注释]

①湖州:古地名,在今浙江境内。②通经:精通儒家经典。③能:友善。④高席:犹高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号

②弟子

③诧

④叩

⑤讽

⑥试

2.翻译:

①是邨夫子,堪若师乎?

②不意经生亦然

【参考译文】

长兴人臧寿恭眉卿、乌程人严可均铁桥(眉卿、铁桥应该是他们的号或者字之类的)两人,籍贯都是湖州,两人都自称精通儒学经典、很有学问,但对对方都很不友善。太守杨岘,是臧先生的高徒,也曾跟从严先生游学。有一次,太守从长兴回来,他的船停靠在城外,旁边的船上有个人拿着酒独自品尝,仔细一看,是严先生。(严先生)问他从哪里来,(太守)把实话告诉他,(严先生听后)诧异地说:“这个村里的人,难道都是你的老师吗?”以后有一天,太守叩问臧先生:“严先生这个人怎么样啊?” 臧先生回答:”粗略懂点《三字经》吧。”《三字经》,童子刚入私塾考试时要解释翻译的(或:时要尝试背诵的),文人们彼此轻视,想不到很有学识的博士也这样。

【参考答案】

1.①号称②学生③惊讶④问⑤背诵⑥尝试

2.①这是个粗鄙的夫子,怎能做你的老师?②想不到读儒家经典著作的人也是这样。

57.杨维桢执教

蒋氏,姑苏巨家①也。有子甫(刚)八龄,欲为(之)求师,慕(仰慕)郑明德先生,具(准备)礼延(邀请)之。先生不屑往。蒋亦跌宕②者,遂厚(厚礼)延铁崖杨先生③,具道(仔细说)郑不就(去)之意。时先生居吴淞④,放情山水,曰携宾客妓女⑤,以文酒为乐,谓蒋曰:“能从(顺从)三事则可,币⑥不足计也。一无拘日(每天)课,二资(供给)行乐费,三须卜(买)别墅以贮(安顿)家人。”蒋欣然从之。铁崖竟(最终)留三年,后其子亦有名于时(状语后置)。

(选自明.刘绩《霏雪录》)

[注释]

①姑苏巨家:苏州大户人家。②跌宕:潇洒不拘。③铁崖杨先生:即杨维桢,他号铁崖,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④吴淞:今上海市郊区。⑤妓女:歌女。⑥币:聘金。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甫

②厚

③资

④卜

⑤贮

2.翻译:

①具礼延之

②具道郑不就之意

③能从三事则可

3.理解:

上文“欲为求师”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参考译文】

蒋氏,是姑苏城的大户。有一个儿子8岁了,想给他找一位老师,仰慕郑徳明先生,备了礼物去请他,先生不愿意去。蒋氏是一个不想放弃的人,于是又送厚礼给铁崖的杨维帧先生,仔细的说郑先生不同意的事。当时杨先生住在吴淞,放情山水,每天带着宾客和妓女,以作诗喝酒为乐,和蒋氏说:"能顺从我三件事就行,钱就不用计数了。一是不能拘泥于每天的课上,二是资助我的游玩费,三是给我一处别墅送给我的家人。"蒋氏高兴的答应了他。杨先生竟在蒋家留了三年,后来他的儿子也在当时出了名。

【参考答案】

1.①才、刚②重(礼)③供给④买⑤安顿

2.①准备了重礼邀请他;②一一地说明郑明德不肯前往(为师)的经过③能够听众我三件事便可以。

3.之;欲为[之]求师。

58.永某氏之鼠

永①有某氏者,畏日②,拘忌③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年),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养)猫,又禁僮(僮仆)勿击鼠。,仓廪(仓库)庖厨(厨房),悉(全)以恣(听任)鼠不问,由是(从此)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完整)器,椸④无完衣,饮食大率(都)鼠之余(余下)也。昼则累累(众多的样子)与人兼行(并行),夜则窃啮(咬)斗暴(咬架斗殴)。其声万状(千奇百怪),不可以寝。终不厌(讨厌)。数岁,某氏徙(迁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⑤如故。其人曰:“是阴类(阴暗处)恶物(坏东西)也,盗暴尤甚,且何以(“以何”)至是乎?”假(借)五、六猫,阖(关)门撤瓦灌穴,购(雇佣)僮罗(用网捕捉)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偏僻)处,臭数月乃已(停止)。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长久)为哉!

(选自唐.柳宗元《三戒》)

[注释]

①永:永州,今湖南零陵县。 ②畏日:忌日。迷信的人认为日期可定吉凶祸福,因此怕犯忌日。 ③拘忌:拘束忌讳。 ④椸(yǐ):衣架。 ⑤为态:活动状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畜

②由是

③完

④率

⑤啮

⑥徙

⑦假

⑧阖

⑨隐

⑩已

⑾恒

2.翻译:

①仓禀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②昼则累累与人兼行

③是阴类恶物也

④购僮罗捕之

【参考译文】

永州有一家的主人,特别畏惧犯忌日。他认为他出生的那一年是子(鼠)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击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灾祸不管,恣意横行。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却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而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后来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猛,认为这家人还跟以前的那家人一样。新搬来的人看见了说:"这些应该生活在阴暗地方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是怎样到达这样的地步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哎!你们认为这样吃饱喝足并且没有灾害的日子是可以永恒持久的吗?

【参考答案】

1.①养 ②从此 ③完整 ④都 ⑤咬 ⑥迁移 ⑦借 ⑧关上门 ⑨偏远 ⑩停、消失 ⑾长久

2.①仓库厨房,全凭老鼠横行而不过;②白天竟成群结队地跟人一同行走;③这是在阴暗处活动的坏东西;④雇了僮仆张起网捕捉老鼠。

59.王积薪闻棋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认为)天下无敌(匹敌)。将游(于)京师(状语后置),宿于逆旅②。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④曰:“良宵(美好的夜晚)难遣(消遣),可棋(下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指围棋布子的位置)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积薪暗记。明日(第二天)复其势(摆出棋的局势),意思皆所不及(达到)也。

(《唐国史补》)

[注释] 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围棋手。②逆旅:旅店。③媪:老妇人。④妇:指媳妇。⑤伏局:这局棋认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敌

②京师

③既

2.翻译:

①良宵难遣

②明曰复其势

3.理解:这则故事说明

【参考译文】

王积薪棋艺有成就,自认为天下无对手。(他)将游历京城,(路途中)投宿在旅店。灭烛后,听到主人家老太隔着墙壁在喊她的媳妇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可否下一局棋?”媳妇说:“好的。”老太说:“下第几道子了?”媳妇说:“下第几道子了。”她们各自说下了几十道子。老太说:“你输了。”媳妇说:“认输。”王积薪默默记住,第二天(按她们的落子)恢复棋路,思路全比不上(她们)。

【参考答案】

1.①匹配 ②京城、国都 ③已经

2.①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过程)恢复局势。

3.唐朝时下围棋极普遍,水平极高。

60.严君平不仕

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①。于成都市,日(每天)得百钱以自给;卜讫(结束),则闭肆(店铺)下帘,以著书为事。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以何”)不仕?”君平曰:“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自发。”冲为君平具(准备)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以……为累赘)耳,非不足(满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为什么)以不足(富裕)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荒谬)乎?”君平曰:“不然(这样)。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仆人)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非常惭愧)。君平叹曰:“益我货(财物)者损(损害)我神,生我名者杀(毁坏)我身,故不仕也。”

(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

[注释]

①卜:卜卦算命。②担石:旧时重量单位。③人定:半夜时分。④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仕

②讫

③肆

④具

⑤乃

⑥谬

⑦然

2.翻译:

①奈何以不足奉有余?

②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

3.“吾病耳,非不足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A.我有病,并非感到不满足; B.我给人治病,不是不想做官;

C.我以此为累赘,并非感到不满足; D.我有弱点,不是不想做官。

【参考译文】

严遵,字君平,是蜀地川人。隐居不愿做官,常常给人算卦在成都市内,每日可收获百文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算卦结束后,就关闭店铺放下帘子,做写书这件事。杨雄年少时曾和他一起游玩,屡次称赞他品德高尚。李强成为益州牧时,欢喜地说到:“我要是得到君平来这里任职那就太好了!”杨雄说:“您可以备上厚礼去与他相见,先生这个人不可以委屈他啊。”王凤请求交往,先生不同意。蜀地有一个叫罗冲的富人,问君平说:“您为什么不去做官。”君平说:“没什么可用来作为自身发展的资本。”罗冲就为君平准备好车子马匹衣服粮食等,君平说:“我以为这些是累赘,而非感到不满足。我富裕而你贫乏,为什么让贫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罗冲说:“我有万两黄金,你连一石都没有,还说有余裕,这不是荒谬吗!”君平说:“不是这样。我从前夜里住在你家,半夜你还没休息,夜以继日的忙碌,而不曾有过满足。现在我靠算卦为生,不下床而钱自至,还剩下数百钱,上面尘土都有几寸厚了,不知道做什么用。这不就是我富而有余你却贫乏吗?”罗冲深感羞惭。君平感叹地说:“给我财物是在减损我的精神,给我扬名是在毁灭我的身体,所以不想做官啊。”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

【参考答案】

1.①做官②结束③店铺④备办⑤却⑥荒唐⑦这样

2.①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②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

3.C

 
微懂百科
  • 本文由 微懂百科 发表于 2024年2月21日 15:36:05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9504503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